高校基金会以小额公益捐赠活动提升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王群超,余海滨,蔡一凡
(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100081)
[摘 要]高校基金会属于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分支,肩负着依托高校、服务高校,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同时兼具作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特点。在开展公益资金募集的过程中,高校基金会越来越重视源于师生、校友等特定群体的小额公益捐赠,小额公益捐赠在高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高校学生育人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 小额公益捐赠; 育人工作
一、高校基金会小额公益捐赠的特点分析
小额公益捐赠一般具有单笔捐赠资金量小、捐赠人次较多的重要特点,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而迅速成为公益资金募集的重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高校内,小额公益捐赠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具有教育公益性
作为高校基金会募集资金的方式之一,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取于师生、用于师生,凝聚各方力量,将善举转化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研究和文化传承等的动力。借由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实现公益资金汇集,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扶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在高校环境中,其教育公益属性突出,具有面向庞大师生群体筹资和开展资助的重要特点。随着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基金会正在大力推动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制度的完善,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具有社群传播性
基于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而走向大众视野的小额公益捐赠依托于微信、微博等社群传播。高校原本就有班级、社团、学生组织等社群,社群中的个体都相互了解,小社群之间又相互重叠嵌套,当小额公益捐赠这一信息在其中某社群产生后,将迅速地在其他社群中传播开来,这种传播既具有裂变的特点,又能够有针对性地扩散高校群体中,从而具有良好的社群传播效果。同时,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开展的项目往往以个人求助类、学院发展类、奖助学金类等公益项目为主,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加容易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并且容易成为传播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热点话题,这也是小额公益捐赠的重要特点。
(三)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具有较高的可参与性
小额公益捐赠区别于传统捐赠形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捐赠额度较小,可参与性高。对于广大学生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处于家里供给生活费的状态,可支配资金少,并没有能力拿出过多的资金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因而对于慈善一直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然而,小额公益捐赠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能让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展现自己的爱心。高校多数学生的小额公益捐赠都是其人生中初次参与公益活动,也是第一次接受公益教育的过程,良好的参与体验感也将使学生在日后有更大的可能性加入更大的慈善事业中。
(四)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筹资是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难点工作,从工作开展的可实施性角度看,小额捐赠具有比大额捐赠更易实施的优势,同时,业务开展的成本更低。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快速策划、快速上线、快速获得成果,便于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快速实施和完成。
(五)高校小额公益捐赠需要更大的部门配合性
高校基金会虽然是独立法人单位,但其下设的秘书处、办公室等往往处于学校的管理体系之内,业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支持与配合。高校小额公益捐赠相比其他捐赠形式,影响的范围较广,开展的形式多样,往往更需要多部门的联动配合。比如,需要宣传部门提供平台和媒介支持,需要学生、教师工作部门为捐赠的实施提供政策引导和人力保障,需要学校校友和对外联络部门为捐赠拓展更多的捐赠方资源。
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再创历史新高,近十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近7500万人,这一群体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社会、亲人、师长给予的接受方,缺少为他人、社会付出的经历和意识。高校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育人过程中不断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基金会开展小额公益捐赠不仅是获得一定捐赠收入的途径之一,而且是一种育人手段,可以传播公益理念,培育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助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开展高校小额公益捐赠面临的问题
在捐赠开展方面,高校基金会在开展小额公益捐赠过程中常常疏于对公益理念的宣传,缺乏有益的公益教育引导,开展捐赠活动时并未意识到小额公益捐赠带来的传播效应,仅将其作为资金募集方式,未能充分利用筹款过程发挥的育人效应。小额公益捐赠的教育引导往往是隐性的,独立于正常的教育教学体系,在高校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捐赠项目管理方面,小额公益捐赠项目的发起原因多种多样,由于额度较小,因此重复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高校基金会没有注重项目的归类整合,导致部分项目同质化严重,捐赠者不清楚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出现因捐赠疲劳而逐步失去捐赠意愿等情况,造成公益资金募集过程的资源损失,不利于高校基金会事业和育人事业的发展。
在捐赠者黏性培育方面,捐赠者在进行一次小额公益捐赠后往往难以持续跟进。一方面,部分高校基金会缺乏持续的跟踪调研,导致既有公益捐赠参与者的流失。另一方面,小额公益捐赠的开展频次不规律,单位时间内开展得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难以促进捐赠者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受众的推广。
在公益捐赠开展的合规性方面,随着慈善法的出台实施,国家对基金会的慈善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目前,高校基金会绝大部分为非公募基金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不能面向不特定群体的社会大众开展小额公益捐赠活动,也不能在不具备互联网募捐资质的平台开展网络募捐活动,小额公益捐赠活动的规范化开展仍是目前高校基金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小额公益捐赠育人工作的提升途径
高校基金会身处高校,应当本着“公益为要,育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公益与育人的两驾马车,充分利用小额公益捐赠这一利器,推进公益与育人活动协同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保驾护航。
(一)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小额公益捐赠工作理念
公益慈善行为不仅是资源的重新分配,更是一个民族大爱精神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现。小额公益捐赠作为公益慈善行为的重要组织形式,在高校中具有发展壮大的良好环境,目前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已经成为各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小额公益捐赠无疑是高校开展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一环,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方式,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名学生的作用不可忽视。高校基金会应当主动提高站位,不断完善工作理念,将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融入小额公益捐赠,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引领小额公益捐赠方向,提升小额公益捐赠的正向影响力,同时,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小额公益捐赠的资金募集效果,取得公益与育人双赢的效果。
(二)依托小额公益捐赠项目的分类管理,多角度推进育人工作
高校基金会的公益捐赠项目众多,发起的具体原因、持续时效、间隔时长各有不同,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捐赠疲劳,消解捐赠效果,不利于公益育人工作的开展。高校基金会应加强顶层设计,对小额公益捐赠项目进行分级分类,这有助于提升资金募集效率,同步提升育人成效。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将小额捐赠分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建设六个大类,下设二十多个小额公益捐赠项目,并根据项目特点分为特定时段、长期设立两大类。从项目开展单位角度来看,可按照学校、学院两级进行分类,形成院校两级小额公益捐赠建设体系。高校基金会可以通过结合本高校教育教学特点,分层次、分时段在特定群体范围内、特定时间内开展小额公益捐赠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覆盖更多师生,起到更广泛的公益育人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让广大师生更加了解公益项目设置,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公益项目进行爱心捐赠,从而起到促进公益育人的作用。
(三)强化高校小额捐赠项目育人导向设置
高校公益捐赠项目设置与社会上其他公益组织的项目设置类似,都需要在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基金会宗旨、服务范围、发展方向等设置公益项目,开展公益资助工作。无论是大额捐赠还是小额捐赠,都必须以体现捐赠人意愿为前提开展工作,但是,小额捐赠与大额捐赠重要的区别点之一就在于小额捐赠可以更好地体现基金会公益资助的方向性,在公益项目设置上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可以引导更多的捐赠人开展特定方向的捐赠活动。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基金会根据学校建设发展需要,结合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设,以满足学生资助、教育、管理和发展需求为前提,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多个以育人为导向的公益资助项目。例如,医疗资助计划,出资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提高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确保学生安心完成学业;社会实践资助项目,给予优秀的社会实践团队以资助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
(四)创新小额公益捐赠形式,统筹推进育人工作
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小额公益捐赠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公益项目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捐赠方式,并在不同的特定群体开展实施。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在捐赠实现方面采取单次捐赠和长期定捐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本次小额公益捐赠的快速实现,还注重长期捐赠习惯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心情感;强化小额公益捐赠的反馈机制,不断加强与捐赠人的反馈沟通,通过主动发送项目执行信息、定向捐赠回访等方式,向捐赠人反馈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征求项目开展实施意见和建议;加强公益项目实施管理,对受助人开展回访工作,不仅关注受助人接受资助之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而且关注受助人心理状态的变化,注重唤醒受助人的自立自强意识,进一步激发其回馈母校、报效社会的精神品质。
(五)强化小额公益捐赠宣传,持续推进育人工作
宣传是公益活动的重要抓手,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基金会逐步建立起网站、微信、微博、线下宣传品等多位一体的立体宣传阵地,并着重建立起新媒体的宣传平台,对小额公益捐赠的项目详情、资金募集、实施成效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另外,基金会组建专门的宣传团队,派出经验丰富的学生记者,一方面深入挖掘感人至深的捐赠人事迹,进行采访报道,积极传播捐赠人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对广大受助人开展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对小额公益捐赠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深入总结报道。通过对小额公益捐赠活动的宣传,可以汇聚起点滴爱心,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促进公益理念深入师生内心,持续推进公益育人工作。
个人捐赠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小额公益捐赠则是高校基金会公益活动开展的阶梯。随着国内高校基金会的蓬勃发展,小额公益捐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校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也不断拓展,其必将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深入挖掘小额公益捐赠的育人功能,持续推进公益育人工作,必将充分发挥高校基金会的作用。高校小额公益捐赠活动不仅为高校提供办学资金的有益补充,而且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来源:教育观察
作者:王群超,余海滨,蔡一凡